市级非遗传统手缝针技艺传承人王晓瑜——一针一线 指尖生“花”

□文/图本报记者尹晓燕本报通讯员芦佳华李子蔚

王晓瑜整理手工缝制的茶席

滚针绣制品婚书

贴布绣制品后羿射日

贴布绣手工抱枕、滚针绣布艺茶席、轮廓绣精美挂饰……3月22日,走进位于德城区堤岭家园附近的瑜芳阁布艺工作室,各式各样的传统手缝针制品琳琅满目。该项技艺的传承人王晓瑜正在为几名新来的绣娘讲解制作过程,“一件手缝针制品需要经过选布、裁布、画图、绣制、缝合等多个步骤。”只见她边讲解边演示,指尖的针线“上下飞舞”,须臾,一件手掌大小、绣有福字的茶垫便完成了。

今年48岁的王晓瑜是宁津人,后来与丈夫来到德城区,创办了瑜芳阁布艺工作室,致力于传承传统手缝针技艺。前不久,该技艺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,他们创办的工作室被认定为市级非遗工坊。

“传统手缝针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,那时人们就开始用骨针缝制兽皮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手缝针技艺也在不断完善。”王晓瑜介绍,“我老奶奶年轻时就用手缝针技艺做绣品维持生计,她的绣品广受好评,后来把这项技艺传给了奶奶,奶奶又教给了我娘。”

从记事起,王晓瑜就经常看奶奶拿着一个放满针线的簸箩,纳鞋底、缝衣服。对于各式针法,王晓瑜耳濡目染,七八岁时便能缝制出一些小的布艺制品。加之,她自小爱画画,后来又专门学习了服装设计,便尝试自己绘制图样,用手缝针技艺制作一些布艺手工品。做完后拿到朋友圈“晒一晒”,没想到很多朋友争相询问购买。

2020年,王晓瑜与丈夫一起创办了工作室,主要采取线上直播的方式,既传授技艺又销售手缝针制品。随着直播间人气不断上涨,他们的传统手缝针产品品类不断丰富,包括:茶席茶垫系列、手缝抱枕系列、摆件挂件系列、婚礼手办礼系列、传统节日礼品系列、中式服装系列等。应用的针法有打籽绣、滚针绣、绕线绣等20余种,采用的布料也全部是手工植物染制的粗布,更加绿色环保耐用。

王晓瑜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,扩大传统手缝针技艺的受众群体,除了销售制作的成品,也会搭配一些材料包,让喜欢这项技艺的人尝试自己手工缝制。

线下在工作室常年开设体验课堂,或推出手缝针技艺进社区、进校园等活动,免费授艺。“我们常年招收绣娘和学徒,特别是针对一些妇女,教她们学习针法,或推荐学习直播带货,成品回收、带货也能挣钱,帮助她们居家就业增收。”王晓瑜介绍,现在线上已经开设了4个直播号,前后培养100多位绣娘、30多名妇女直播带货,每天在直播间教授针法技艺,有上千人观看学习。

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德州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 德州新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德州新闻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